人物

卓布国:不甘平庸的追梦者

2015-11-05    石邦  


走进天津宏星石材工业园,能看到宏星厂门口沿道路两排的大型货车一路排开,忙碌地装卸荒料和大板;整洁有序的大板展销区,礼貌专业的销售人员带着客户选板,叉车穿插其中;24台BM框架锯24小时满负荷运转,水洗式吸尘设备吸走了生产车间的大部分粉尘……整个厂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与北方秋天萧瑟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里的一切很难与十几年前北京西联石材市场一个八平方米的门市联系起来。


不甘平庸,梦想起航


1998年,卓布国26岁,这一年他的决定,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像许多父母盼望的那样,有一份政府部门的工作,拿着稳定的薪水,安逸地生活着。但当卓布国的几个兄弟从国外回来,在南安石井投资开起石材厂的时候,即使他们的生意并没有那么好,但也让卓布国的心荡起了涟漪。




一个偶然的机会,卓布国的朋友与他商讨着要下海经商,“他的决定触动了我,本该奋斗的年纪不该选择安逸,即使知道前面风雨交加,也要去闯。于是我决定放弃稳定的政府工作,选择跟他一起打拼,去接受下海经商这一人生新的挑战。”卓布国说。在卓布国跨出第一步之前,他到全国各地各个城市了解市场,接触各地的亲朋好友,总结发现北方的石材市场还没有被很好的开发,这为他之后的路奠定了基础。


第一站,卓布国选择了北京。在陌生的城市,卓布国只能寻求朋友的帮助。最后,在北京经商的同乡的帮助下,他在北京西联石材市场租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小门市,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卓布国开始了他的石材事业。


2002年,卓布国的事业已经大有起色,每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元,但是他并不安于现状。他把经商几年赚到的钱投资在北京建立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销售工厂,通过水头和云浮进口大理石和花岗岩进行销售。


不惧险阻,开拓创新


2006年,宏星的销售额成功突破了一个亿。但是时间在走,市场瞬息万变,卓布国不甘停留于单纯批发的环节,于是他又踏上去各地考察的脚步,决定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并开始涉足工装、家装等市场。




2006年底,宏星石材在工程上实现了突破,“当时承接的武警总队医院工程,武警总队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很多高层领导多次到现场视察。在石材品质、加工工艺、施工进度、工程质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监管检查的都十分严格。”卓布国说,这对于宏星这样一个刚刚进军石材工程领域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后,在团队的齐心努力下,该工程完美收官,并得到了武警总队上下一致的好评和认可。事后,卓布国在公司会议上说到:“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工程我们都能把它做好,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事情我们不能把它做好呢!”他说:“通过这个工程,不仅丰富了我们团队的经验,锻炼了我们的队伍,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


2007年,卓布国通过到国外的考察,迅速同国外建立起供销关系,与欧美、非洲、中东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矿山资源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如此便形成了进口原料,加工,销售为一体,使宏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


2010年,宏星的销售额已经突破十个亿。宏星在天津、上海、郑州、福建水头、石井、东北沈阳、广东云浮等地拥有分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卓布国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敏锐的发现石材行业要再突破这个量级向上发展,有很大的难度。卓布国说,石材行业有很多老前辈和优秀企业,他们不仅规模大,也发展成熟,但销售额却一直很难突破这个瓶颈。于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瓶颈,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高瞻远瞩,提前布局


整合资源,完善公司制度,树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2010年起,卓布国致力于各方资源的整合,运用一整套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业务部门独立核算的财务制度,在全国九个省份建立十几个工厂,采用合作的方式,建立起集团化的运营模式。2012年10月,宏星成功升级为集团公司。


业务独立核算的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扩张后,卓布国在管理方式上的一个新探索。“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使企业高效率运作,也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卓布国说,宏星的发展从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在求新求变中,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步伐,规划企业发展的蓝海。


如今,宏星集团已经形成了批发、工程、异形、玉石等优势业务板块,目前正准备向标准化、奢石等业务板块进军。卓布国说:“虽然这两年石材行业受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大环境因素的打击,但中国的石材市场依旧很大,只要坚持把企业做好,专注行业,石材的每个细分品类都可以做得很大。只要在整个产业中能做到行业前端,不管外部形势如何变化,企业都能稳坐泰山。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石材行业未来发展有信心。”

阅读 5309      8
发送